close


一碗飯對多數人來說一點都不算什麼,但是對需要的人可就不一樣了。倘使我們有能力給別人,那不也是一種福氣? —林黃玉柳

可能因為四處都是果樹和綠蔭,早晨的微風在楠西鄉龜丹村顯得特別清爽。八點不到,當地「神農殿」內附設的龜丹關懷中心已經來了幾位老人家,他們很有默契地忙裡忙外,有人擦擦掃掃,有人煮水泡茶,一天就從清新的茶香中展開。

突然,一部車載來一鍋熱騰騰的粥,車上下來一位年輕男子將粥端進關懷中心,向幾位長輩打招呼:「我是玉柳的第三後生,我媽要我把這個拿到關懷中心請大家先吃。」不一會,人未到粥先到的玉柳阿嬤也騎著摩托車來了;在廟門口蹲坐徘徊的一位弱智中年男子看到她,立刻咧著嘴笑,彷彿見到親人一般開心。

玉柳阿嬤進門先祭拜過廟內供奉的神農大帝,緊接著立刻招呼關懷中心裡的幾位老人吃粥。見眾人客氣不動手,索性一碗碗盛到他們面前,並仔細地提醒著:「燒喔!要注意!」她一邊送粥一邊說:「這是龍眼乾去熬的,聽說龍眼核有營養,我特地摻著一起煮,大家吃吃看!」送完粥,她又送上芭樂乾,然後強調:「這是我自己種的芭樂、自己做的芭樂乾,和外面賣的不一樣。」在她熱情勸進下,一群人有吃又有拿,粥還沒吃完,手上已經又多了芭樂乾。




此時弱智男子也探頭探腦地往中心裡望,她見狀立刻盛了碗粥給男子,並不忘叮嚀:「來,你也吃,不要燙到了。」這男子和自己有淵源嗎?玉柳阿嬤笑得像一個古錐的孩子:「關懷中心的人都說他是我的義子。」原來這位男子遺傳父親的弱智,自幼就常在神農廟口遊蕩,因為父母自顧不暇,常常有一餐沒一餐。關懷中心成立之前,玉柳阿嬤便經常為他準備吃的喝的;關懷中心成立後,她不定時帶食物與其他老人和志工分享,男子的民生問題就常藉此解決。

事實上,玉柳阿嬤不只關懷村子裡的弱勢,每當鄰近廟宇、佛寺舉行祭典或法會,她定會從好幾天前就開始碾米蒸粿,然後再將一籠一籠的手工粿奉獻給廟方或佛寺;廟方拜完後,她也會將所有的粿免費分送給廟內或佛寺的志工。因為附近廟宇和佛寺常有祭祀活動,玉柳姆仔每隔一陣子就要蒸好幾籠粿,村子裡的人只要見她在院子裡忙著蒸粿,便知道附近又要法會或拜拜了。為了讓神明、佛祖和志工都吃得開心,她還特地在自家門口設置大鍋大灶,同時購置不少龍眼木,目的就是要把粿蒸得更香更道地。

是怎樣的意念驅使玉柳阿嬤去做這些事?她說:「一碗飯對多數人來說一點都不算什麼,但是對需要的人可就不一樣了。倘使我們有能力給別人,那不也是一種福氣?」

玉柳阿嬤瞬間掉入回憶的大海,娓娓道出那段獨立撫養兒女的過去。「阮頭家很早就走了,才辦完喪事不久,一位長輩便對我說『妳不用多久就會改嫁了啦』,衝著這句話,我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讓人家看輕,就算再辛苦也要一個人把孩子養大。」於是她咬牙守著丈夫留下來的家園、果園,隨著四季更迭種著芒果、芭樂、楊桃、香蕉等水果,不管是男人的粗活、女人的細活,全部一肩扛起。



深知這些果園就是自己和孩子們的依靠,因此她照顧果子就像是照顧孩子,不管是除草、施肥、淘汰長不大的果子等等事務,除非忙不過來,否則一定不假他人之手。每每望著一籃又一籃豐碩的果子,她便稍稍感到欣慰,感到自己又有前進的動力。

如今,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且小有成就,玉柳阿嬤也從當年的單親媽媽變成兒孫成群的快樂阿嬤。雖然果園已傳承給兒媳經營,但玉柳阿嬤還是不時都要去看看那些陪伴她度過苦澀歲月、幫她一起養育孩子長大成人的老果樹。有時幫忙剪剪枝,有時整整葉,但也有些時候,她只到園子裡走走看看,希望能夠感受滿園的欣欣向榮。

或許是天生個性樂觀,也或許感染果樹茂盛的生命力,命運的挑戰在玉柳阿嬤身上留下的不是悲怨,而是活力與積極。近幾年,她除了種果子,同時玩票性地自製芒果乾、楊桃乾、芭樂乾和醃梅子。要做就要做最好的,她特地買了一台乾燥機,專門用來製作水果乾。產地現摘現做,加上農村媽媽堅持的「頂真」和手工,玉柳阿嬤的水果乾不僅自家人吃得開心,就連孫子的朋友吃上癮,紛紛指定要吃「阿嬤牌」的水果乾。



她的積極與樂於分享,不僅展現在關懷他人、村里方面,更影響孩子對於公眾事務的關心。目前除了大兒子林茂松擔任龜丹關懷中心理事長,她也擔任關懷中心志工,定期幫忙看顧關懷中心和訪視需要照顧的老人們。為了凝聚社區和關懷中心的力量,她更曾特地採買材料,並用手工作出一頂仿真的大紅花轎,好讓村人排練「素蘭要出嫁」之舞。剛開始,許多人並不熱衷,願意加入練舞的村人稀稀落落,可是她不死心,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去拜託,好不容易才讓龜丹村的「素蘭要出嫁」順利成軍,為原本冷清的村子增添不少活力。

告別玉柳阿嬤時,她捧出一包包水果乾,說是要「相送」。推辭了一陣,終究拗不過她的盛情,只好滿懷感激地收下。不料車子已經開了一小段,她卻又追了出來,說是還有自釀的「破布子」忘了給。望著她純樸的笑臉,剎那間突然有種見到鄉下老母的錯覺,因為她們身上都有一種城市少見的好客與熱情,也有一種農村媽媽們特有的純真與良善⋯⋯




文字:謝祝芬
攝影:張大魯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