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報社的那一天,桌面終於清空  

(離開報社那天,我清空了座位)

 

專門戳農委會罩門的李惠仁導演這次拍了「蘋果的滋味」,讓曾在蘋果日報服務2年7個月的我,也有些許滋味。我是被挖角去的,待遇高於原服務聯合報薪水的20%。很誘人吧,這是黎智英慣有的手段,但你得拿出本事證明你值這個薪水。

我沒有經歷到「隨時拿著紙箱坐電梯離開」的草創戰鬥期,但仍親眼目睹了編輯同事因為下錯標題而被fire 的場面。很可笑的是,這個標題從編輯下好標之後,經過了編輯組長、副總編輯等等人過目,或許總編輯在報紙付印之前也有機會瞄過一眼,但卻沒有人發現,包含隔天的例行鋤報會議也沒有任何人發現。直到晚上十點多,多數人陸續下班時,一封讀者的mail寄到投訴中心指明這個錯誤,當時的副總就開除了這位小編輯,沒有其他的人連坐處份。一個小編輯扛下所有責任。

另一例是某位攝影記者獨漏新聞畫面(聯合、中時、自由都有拍到),這該被fire 掉吧?並沒有,他只被扣薪一萬元。

當有朋友或同業問我轉戰蘋果有何滋味時,我都引用這二個案例,下錯標與獨漏新聞哪個嚴重?看長官心情,也看長官的肩膀。所以在蘋果要存活,只有一個秘訣:不能犯錯。因為「你永遠不知道犯的錯,在長官的眼裡是大錯或小錯」。

有些記者的辦公桌是空的,沒有放置任何私人物品,他說:「我永遠做好只幹到今天的準備」。

蘋果在重大新聞的影像處理永遠領先各報,原因不是攝影記者是業界最一流的高手,而是團隊合作。

這群攝影記者在前一個報社中,可能只是B咖(意即不是紅人,天天跑一些不重要的新聞),如果用一到十分,他們大約是七或八分。

但到了蘋果日報遇到大新聞時,這些七、八分總合加起來就是二、三十分,當然比任何報紙某一位獨立作業的九分或十分強過雙倍以上。

再舉一例,蘋果的攝影到了新聞現場,如果發現器材有故障或需要特殊鏡頭,一通電話打回報社,內勤人員會馬上飛車送去。別的報社呢?電話那頭會冷冷的告訴你:自己想辦法。

 

不過,蘋果放久了,也會失去新鮮光澤,甚至蟲蛀發爛。

我曾親耳聽到高階主管明顯操作新聞,意圖報喜不報憂來影響隔日的股市個股的走向。

蘋果內規不得收授超過五百元價值以上的禮品,但逢年過節業者送來的花盆、糕餅水果,卻也大方的擺放在主管座位旁。

2009年我離開蘋果之前,每日的印行報份約50萬份上下,現在聽說約30萬左右。壹週刊更慘,從十幾萬份,聽說已經下探三、四萬份。每天電梯口都會標示昨日的印報量、退報數,報份「有感」衰退。壹週刊那邊早已不張貼公布。

在網路快速發達的影響下,即時新聞與影像才是王道,紙本慢慢的沒落、削減。也許再五年,報紙將消失在這世界中,就像那張只有1.44MB的3.5吋磁碟片一樣,沒有人再記得它了。

當外界在批評蘋果的腥色、裸體與屍體,當朋友說「他從不買不看蘋果日報」時,我都會為蘋果的某些專業或堅持辯駁。辯到僵持時,我總會說「我從不後悔曾在蘋果日報服務過,而且我以這個履歷為榮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