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工錢是論斤計算,通常鋟一斤蚵肉可以拿到13元,想要多賺點錢的話,自然要手腳要練得快一點。 —蔡王素霞

沸騰一整個上午之後,七股龍山村信仰中心「龍山宮」前的漁貨拍賣市場終於慢慢沈靜下來,只剩幾個船工來來回回地收拾著漁網;廟附近的海鮮小吃攤裡,有幾個捕魚郎聚在小酌,一邊抬槓一邊比較海龍王今天比較眷顧誰。

龍山宮不遠處的一處紅磚屋旁,有位婦人正在剝著青蚵,熟練的手法透露她必然是個資歷頗深的青蚵嫂。這位青蚵嫂,叫做素霞嬸仔,嫁到龍山村已經好幾十年了,除了早些年曾經做過一點零工,往後大部分時間都隨先生一起養殖蚵仔。

龍山村面臨知名的七股潟湖區,淡鹹水域在此交會孕育出豐富的紅樹林、沙洲生態和水產資源,當地居民除了在此捕捉魚、蝦、貝、螃蟹、赤嘴仔等等,也在潟湖區內架設蚵架養殖蚵仔。素霞嬸仔和先生養殖的幾萬條蚵仔就架在潟湖區內,夫妻倆經常坐著竹筏,隨著節令進行串蚵殼、附蚵苗,隨著浮游生物移動搬蚵串,最後再根據經驗判斷何時應該採蚵。多年的歷練,素霞嬸仔也學會了看潮汐,知道何時漲潮、何時退潮,那幾天應該在早上,哪幾天又應該在下午的時候出海採蚵。

採下來的蚵仔,有時是一簍一簍連殼帶蚵直接賣給中盤商,有時必須挖出蚵肉供給蚵仔煎或餐廳之類的店家。通常男人將蚵仔採收回到家中,「鋟蚵仔」(挖蚵肉)就是青蚵嫂們的工作了。素霞嬸仔戴著手套,一手拿著鋟蚵專用的鑽仔,一手拿起蚵殼,只見她雙手幾個來回,一顆顆碩大的蚵肉已經滑入盆內,動作之快,讓人完全來不及看清箇中究竟。

「鋟了這麼多年了,當然快!」素霞嬸仔一邊繼續著雙手的動作,一邊笑著回應:「一般蚵農採收後,都會雇用工人幫忙鋟蚵仔,因此這也成了許多漁村婦女的收入來源;工錢是論斤計算,通常鋟一斤蚵肉可以拿到13元,想要多賺點錢的話,自然要手腳要練得快一點。」







蚵仔的鮮味引來幾隻想要偷腥的雞,問素霞嬸仔是哪來的雞?她笑著指指身後的雞籠,說是自己養著預備要給媳婦坐月子的土雞,「阮媳婦快要生了,我好幾個月前就開始養,一共養了29隻,準備讓她可一天吃一隻。」

此時兩、三歲的小孫女跑了過來,見有陌生人立刻害羞地躲在阿嬤身後。素霞嬸仔被孫子的反應逗笑了,她看看孫女,露出漁村婦女吃苦耐勞的特質:「現在的少年仔在外面打拚很辛苦,咱哪可以幫忙帶孫,多少可以幫他們一點忙。」

說著說著,一位鄰居騎著腳踏車過來吆喝:「要跳舞了,要跳舞了。」素霞嬸仔聞聲趕緊收拾手上的工具和蚵仔,然後牽著孫女的手來到龍山關懷中心。不一會,人員到齊,眾人隨著音樂翩翩起舞,認真的模樣讓人印象深刻。有趣的是,幾個前來練舞的阿嬤們都帶了小孫子,阿嬤起舞時,孫子就在隊伍中穿梭嬉戲。未加入跳舞行列的其他阿姆阿嬸們也沒閒著,他們不是幫著追逐幾個活潑的孩子,就是幫忙張羅吃的喝的給孩子們。一時之間,讓人不禁羨慕起這些孩子,因為在龍山關懷中心裡,他們彷彿是所有人共同的孫子,擁有龍山人共同的呵護。






舞蹈排練結束了,素霞嬸仔牽著小孫子在關懷中心的廣場玩了一會遊樂設施,又轉進關懷中心的另一處辦公室,辦公室內外用蚵殼製作的裝置藝術品顯得十分顯眼,素霞嬸仔表示,因為社區和關懷中心帶動,蚵殼不再只是養蚵仔用而已,更是當地人創作的最佳素材。

經她一提,突然想起走在龍山社區,不時可在紅磚厝的牆壁上看到用蚵殼做成的壁畫,不同風格的壁畫不只呈現出蚵村的特色,同時也讓整個村子更具活力。這項轉變也讓人注意到,過去走進產蚵的村庄,通常會見到一座又一座蚵殼山,景象雖然壯觀,但厚重的腥味往往令人難受;但現在走進龍山村,不僅看不到隨意堆放的蚵殼,空氣中更沒有半點腥味。





問素霞嬸仔:「妳也有蚵殼作品嗎?」話不多的她有些靦靦:「有試做過,但是沒再繼續了。」但是提到製作虱目魚乾,她就顯得十分有自信了。她說七股這一帶盛產虱目魚,孩子們從小吃虱目魚長大,到了外地還是習慣吃家鄉的虱目魚。為了方便保存,自己一陣子就要做一批虱目魚乾,有時親戚、孩子要到大陸出差,也會特地帶到當地以解鄉愁。

突然,素霞嬸仔想起家門前的虱目魚還未翻面,於是趕緊從關懷中心返回家中替所有的虱目魚「翻身」。她邊翻邊說起虱目魚乾的各種吃法,陽光底下,銀色的虱目魚閃閃發光,這位青蚵嫂認真的臉龐也被映得閃閃發光。





文字:謝祝芬
攝影:張大魯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